金融情报局网_中国金融门户网站 让金融财经离的更近

《黄帝内经》:打开认识生命的另一扇门

当前位置:金融情报局网_中国金融门户网站 让金融财经离的更近>旅游 > 正文  2023-08-07 12:17:31 来源:团结报


(资料图)

《黄帝内经通解》,青山闲人著 团结出版社,2023年7月

辛丑年冬月,友人青山闲人将其数年研究的作品《黄帝内经通解》寄给我。欣喜之余,我急不可耐地展卷阅读,令我极为惊诧。不仅内容“解读”通俗易懂,开门见山,深入浅出,且体例新颖,“参悟”独出机杼,提要钩玄,直捣心源,想不到作品竟出自一位非医专业的《黄帝内经》爱好者之手,实属难能可贵。《黄帝内经》素有“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之说,经过作者的“通解”,令艰涩难解、博大精深的古代经典大白于读者面前,使我似乎顿然领悟“大道至简”的道理。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人原创性的生命科学。《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巨著。它从“天地人三才一体”思想出发,从生命的演化过程中把握生命活动规律;不仅从宏观的角度论证了天、地、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运用了古代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阐述了医学科学最基本的命题——生命规律,从而建立起具有东方文化特色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使中医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如果说西方医学用形式逻辑与实证方法开启了认识生命的一扇门,那么《内经》则用传统中华哲学智慧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世界打开了认识生命的另一扇门。

人是“天、地、人”关系的总和

中国的先人们无论探讨宇宙的生成或是探索生命的奥秘,实质上都是围绕着“天人”关系展开的。“天人之学”是中国哲学的思维起点,也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内经》受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提出“人与天地相应(参)”的观点,《灵枢·岁露论》载:“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刺节真邪》载:“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内经》认为人是“天、地、人”关系的总和,它从“天地人三才一体”思想出发,从生命的演化过程中把握生命活动的规律。《素问·举痛论》载:“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内经》认识“人”必须联系“天”,“天”的本体是“人”。传统文化中的“天”,以“人”为基础和起点。人体是一个“小宇宙”,宇宙是一个“大人体”。“天”就是大写的“人”。“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医学最基本的核心理念,它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全部,并作为临床疾病防治实践的指导思想。

生命是“形神合一”的统一体

形神关系是哲学领域中的重要命题,形神是生命的基本要素。从哲学上讲,形神关系的本质是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从医学上讲,其实质是机体与机能、肉体与精神的关系。人的生命是肉体与精神、身与心、形与神的统一体。《内经》受形神一元论观点的影响提出“形神合一,乃成为人”的观点,心身关系的本质是形神关系。《荀子·天论》载:“形具则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焉。”《内经》关于形神关系的含义是神本形而生。《灵枢·本神》载:“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人的生命来源于父母阴阳两精的结合,即精成而后神生,形神俱备乃成为人。明代医学家张介宾的概括富有哲理:“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形神俱备,乃为全体”,张氏的描述堪称经典。《内经》还告诉我们:形神和谐,健康长寿。《素问·上古天真论》载:“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天年。”形神失和则病,形神分离则亡。《灵枢·天年》载:“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形神合一的观点是中医学的生命观,也是心身理论的本质。心身医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是对现代医学根深蒂固的心身分离观念和单纯生物医学模式的提醒,它促使人们用整体的医学观点,去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的本质。

健康是人体的一种和谐状态

什么是健康?《灵枢·本脏》中有一段精辟的叙述,其中的“人之常平”即指健康无病之人。“血和”“卫气和”合称“气血和”,概括为气血运行和畅;“志意和”可以理解为精神活动正常;“寒温和”指人能适应外界寒温环境。要之,健康的本质是天人和、形神和、气血和。古希腊哲学家阿尔克迈翁曾说:“健康就是一种和谐的状态,是一些成对的相反因素之间的平衡。而疾病只不过是和谐遭到破坏的表现,是一元素多于另一元素,或者一对元素多于另一对元素所致。”在《内经》的作者看来,健康是天与人、心与身、气与血的一种和谐状态。既然健康的本质是和谐,那么疾病就是天人失和、心身失和、气血失和的结果,治疗疾病的目标是采取各种治疗措施,治疗因内外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而产生的种种不和谐的证候,最终达到“致中和”这个总目标。“致中和”,对于治疗疾病来说,就是脏腑气血阴阳恢复“中和”的状态,就恢复了健康。

“治未病”思想体现人类忧患意识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关忧患意识的记载甚多。如《周易·系辞传》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从社会发展的本质看,忧患意识存在于人类实践活动的一切领域,包括对待自然、对待社会、对待人类自身,都可能产生忧患情绪。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人类对于自身的健康和疾病问题也充满着忧患意识。《内经》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治未病”思想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则安,居安思安则危;未病思防则健,未病不防则病。这也说明在中国古代治国、治人理无二致。

《黄帝内经通解》为博大精深的中医学经典普及大众,作出了有益的尝试。青山闲人要我为《黄帝内经通解》写序,实不敢当,乘此沉下心来认真拜读之际,掩卷沉思,并由此生出一些学习《内经》的感想,很不成熟,管窥蠡测、舛讹阙漏定多,现不揣浅陋,冀求正于贤达。

(此文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黄帝内经》国际研究院院长王庆其为《黄帝内经通解》所作的序,有删节。)

关键词: